习近平总书记同政协委员们共商国是,话题逐渐聚焦到新质生产力上。
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力,忠实履行职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建言献策,提出了大量求真务实的议案和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1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优势,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下去,把人民群众意愿呼声反映上来,才能使人大工作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促发展。从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扎实有效做好监督工作,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从拓展深化人大对外交往,到提升常委会自身建设水平……新征程上,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大工作必将书写新的更加精彩的篇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我们向与会代表致以崇高敬意,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这次大会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高度评价过去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他建议,进一步强化近视防控手段,提升近视防控效果,降低近视发生率
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预算报告作了修改。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健全完善财政法律制度,推进财政收支、预算管理法治化。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坚决不收过头税费,防止收入虚收空转。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要严控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保持宏观税负和基本税制合理稳定,优化税制结构。依据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四)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44亿元,为预算的125.9%;支出3345亿元,完成预算的96.4%,调入一般公共预算3380亿元。(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2024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四)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积极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建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项目库管理,穿透式监测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资产管理情况。加快制定国家基层三保保障清单,指导省级政府加强对市县三保保障范围和标准的审核把关,加强县区财政运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2023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300326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15868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48685亿元,都控制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的债务限额以内。为做好2024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一)着力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一、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国务院报告的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一)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0000亿元,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应调整中央预算。加强中央基建支出预算管理,项目和资金分配要与地方财政能力进一步做好衔接。(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802亿元,增长0.1%,加上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上年结转,收入总量为120194亿元;支出120194亿元,增长18.6%。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依法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大幅增加转移支付,有力保障重点支出,着力强化财政管理,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五)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1500亿元,为预算的102%;支出99281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本年收支结余1221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8783亿元。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也要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基层三保面临不少困难;有的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化解债务不实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压力较大;预算编制科学性和预算执行规范性有待增强;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到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仍时有发生。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退出机制。
全面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05亿元,为预算的90.5%,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2022年结转收入,收入总量为116098亿元;支出101339亿元,完成预算的85.9%,收支执行数与预算数相差较多,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相应减少支出安排。
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国有资产、政府债务管理等的审计监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债务限额举借的债务,依法列入本级预算草案或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财政保障机制。加强预算、资产、债务等资源统筹,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倾斜,动态监测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变化情况,确保专项债按期偿还。中央财政国债限额3520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726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5185.08亿元。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加强追责问责,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做好2024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工作。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和生育支持政策,支持扩大普惠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国务院提出的2024年的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符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主要收支政策基本协调匹配,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作了认真分析,对做好工作作出相应安排,符合预算法规定,总体可行。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将地方预算汇总后依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对税费优惠政策进行评估和清理,逐步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增强规范性、针对性,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夯实债务管理基础和责任,稳妥化解隐性债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保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
严格落实财经纪律,严肃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按照高质量做好人大工作的要求,依法认真开展预算审查工作。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不断提升监督质效。(三)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效能。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